焦点资讯:“天才历史学家”宣布提前告别:《翦商》作者李硕的人生片段
“我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了。”3月15日,青年历史学者李硕在朋友圈发文宣告病重,淡然交代生死,引发一片唏嘘。他在朋友圈交代“请朋友们别问候我”,同时豁达地描述自己的现状,“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,不需要开大刀受大罪,应该算是最好的结局。大块劳生,息我以死,现在总算能休息了。”
此后,很多人开始认真阅读他的心血之作。入选豆瓣2022年度历史文化图书、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度十大好书的《翦商》,一度脱销。 此书考据了周人如何灭商的历史,却又远远不限于此。广西师大出版社评价其“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”。从《翦商》之后,李硕开始有了“天才历史学家”的称谓。
李硕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首届“文史哲综合试验班”、毕业于该校中文系。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深造前,他也有过寻路期,曾任职于某旅行社,做过记者。南都、N视频记者通过其同事朋友,了解他的人生片段。李硕当年在报社的同事林灵回忆:“我对他的印象深刻而又美好。他并不恃才傲物,而是很厚道,很踏实,讲义气,有追求。”
(资料图)
李硕。
提前“告别”
“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,我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了。”
3月15日,青年历史学家李硕在朋友圈发文,宣告自己病重,淡然交代生死之事,并与亲友告别,在人文历史学界引发一片唏嘘。
据李硕在朋友圈所写,今年2月18日,他在巴基斯坦的巴瓦小城病倒,在当地医院被抢救回来之后,于2月25日回国,如今在成都治疗。据他曾经的同事回忆,可能他年轻时已有内脏病变,身体不算好。也有知情人对南都记者称,情况不乐观。
李硕对这一切早有预知,却表现出了令人感叹的豁达。他语带轻松地写到,此前近半个月,自己被隐瞒了病情,“不然处理后事的时间可能更从容一些。”而目前的情况是,“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,不需要开大刀受大罪,应该算是最好的结局。大块劳生,息我以死,现在总算能休息了。”
李硕计划授权一个实体接手自己的著作权事务,以及幼儿老人的扶养,“当然也没多少钱,但一个平生没房没车不着家的无赖汉,留个这种名目也挺酷的。如果能多活一两周,我会把部分文章收拢一下,弄个自选集。这东西唯一的特点就是跨度太大,有些单篇文章后面是写成一本书的想法。所以我活几辈子也忙不完,赶紧死了算了。”
“老友们聊起我时,应该都是开心的吧。李硕这破人,不长的一辈子,趣事还不算太少。开心就好,不必伤悼。”“当下的期望——请朋友们别问候我,甚至不必评论,因为我已经没有心力回复。切切。除非,是我欠您钱,或您欠我钱的。”
但对未竟的著述,他也难免遗憾。“我考证的历史,总有人骂脑洞太大,其实现实这东西真比文书脑洞更大,虚构作家的想象力都是很有限的……生平还有些小秘密,从未想写成文字,也许再活三四十年、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想写。现在就带到火化炉子里去了。也许后世会有史家来扒吧。”
李硕还“畅想”了自己的归葬地。“我喜欢的地方,是郎木寺的天葬台下山沟里。虽不是当地喂鹰的风俗,但也许会让草长得好点吧。这里是两省两寺老乡们从来共享的一小块地儿,它的身份有点超然。我有欢喜,也有遗憾在这里。从此,我可以永远地等下去,看那遗憾变成圆满。我相信。”
连日来,很多公众都在争读李硕的著作,李硕曾经的同事们也在牵挂着他的病情。
林灵感慨:“李硕是北大才子、清华博士、著名的青年学者,著作等身……他才46岁啊!”
“天才历史学家”
林灵向南都记者回忆,李硕曾对他说,自己是河北保定人,父亲是当地的公务员。但他不想“子承父业”,北大毕业后,选择了只身南下。2000年做记者之前,他曾在广州某知名旅行社上班。那段时间,他的压力很大,内心很迷茫,还是想回学校去。
不久后,李硕离开了深圳。
林灵记得:“当年他离开深圳,就是要回到河北老家休息、备战一段时间,再去考北大或者清华的研究生。”
后来,李硕几经延宕,终于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,跟随张国刚教授直接攻读博士,如愿走上了学术道路。林灵也因工作变动,辗转了很多地方,和他失去联系。但林灵一直记得曾经的萍水相逢,在网上搜过李硕的近况,得知他博士毕业后,进入了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,后又定居成都,还特意读过他的学术作品。
在接连出版《南北战争三百年》《孔子大历史》《俄国征服中亚战记》等专著后,李硕逐渐以青年历史学者的身份引起关注。他在接受采访时,多次谈到新闻生涯对自己的影响,认为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有了“面向大众写作”的意识。
在清华读书期间,李硕曾是《看历史》杂志的作者。时任主编唐建光评价,他笔下的南北朝,“历史奇诡而血腥,文字严整而绵密”。“因史料与史识,中国作者能写近现代史的不少,写古代史者则少见,史学训练扎实而文字收放自如者,李硕更是年轻作者中珍稀……”
李硕的代表作品《翦商: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》。
2022年10月,李硕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《翦商: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》,甫一问世便引发学界高度关注,入选了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度十大好书、豆瓣2022年度历史文化图书,并被提名单向街书店文学奖“2022年度作品”。
今年3月初,出版方透露,《翦商》已多次加印。
“翦”即“消灭”之意,此书考据了周人如何灭商的历史,却又远远不限于此。广西师大出版社评价道:“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,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、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,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,再现了古人(周人)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,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。”知名学者许宏说:“这书读起来就放不下,我要用‘震撼’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了。”
从《翦商》之后,李硕开始有了“天才历史学家”的称谓。
人生往事
2000年夏天,手握北大毕业证的李硕,曾一度走进媒体工作。
时隔20余年,南都记者在本报历史资料库中,找到了李硕发表过的职务文章,有时政类通讯,人物特写,还有民生新闻。当年8月16日,在“深圳新闻·时政”版上,第一次出现了署名“记者李硕”的作品。
比他早一个月加入报社的林灵,跟这个新同事格外投缘。
“他长得高高大大,戴着一副眼镜,肤色黝黑,一脸的敦厚……”林灵向南都记者回忆,“因为大家都是单身,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没有亲戚朋友,或许是‘同病相怜’吧,我带着李硕在岗厦村租了一个单间。”
此后,两个年轻人常常相邀结伴采访,一起吃快餐,晚上到八卦岭的酒吧闲坐,或者就坐在路边草地上,一起望着天空发呆。李硕的烟瘾很大,这时候,往往会点上一支烟。
一开始,林灵没想到,这个出生于1977年、比自己小几岁的小兄弟,竟然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。“很多人都以为,学识这么高的人,可能有点偏执,或者恃才傲物吧。可他没有一点这种感觉,也根本不喜欢什么‘高谈阔论’。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好:很厚道,很踏实,不多话,不多事,而且讲义气,有追求。”
初来乍到的李硕,常干的是把通讯员文章加工成“短平快”简讯的工作。当年,他还报道过第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筹备工作,写过自愿赴贵州贫困山区扶贫支教的深圳女警;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前夕,他从官方的调查报告中提炼出新闻点,写成了《一份问卷里的生活变迁》。
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,一个炎热的夜晚,李硕和林灵又坐在草地上。李硕拿出一根香烟点燃,深吸了一口,突然对林灵说:“我不想做记者了。”还说想离开深圳回老家。
林灵听后,第一反应是诧异,可仍然表达了尊重。
时隔23年,林灵给南都记者发来了当年的日记,上面用钢笔清晰地写道:“2000年9月1日,星期五,天气:晴。晚上去(深圳)火车站送李硕回家乡。”
李硕作为记者刊发的最后一篇署名报道。
此前一天,在2000年8月31日出版的《南方都市报》上,有李硕和林灵共同撰写的民生新闻,关于外地打工者来深求职被骗中介费。这是作为记者的李硕,发表的最后一篇署名报道。
如今林灵回想起来,还是觉得李硕“不太适合做记者”:“他的专长不在此。他就应该去搞学术研究。”
出品:南都即时
采写:南都记者 侯婧婧